策劃的《感知的輪廓線 / Contours of Perception》展覽,
匯聚九位當代藝術家,透過跨領域創作,
探索知覺、身體經驗與時間性之間的深層關聯。
本展靈感源於哲學家路德維希·維根斯坦(Ludwig Wittgenstein)
對「感覺使用」的概念研究,
藝術不僅是感知的產物,更是感知歷程的再現,
透過多元的媒材與表現手法,
展覽試圖建立視覺與觸覺之間的交織關係,
讓觀者在空間穿越中體驗「身體感」的流動。
展覽邀請九位藝術家共同探索感知轉化的可能性,
關注藝術作品的物質性質與技術實踐。
周珠旺《囝 / Kid》
喚起童年回憶,以純真與遺忘為題,探討成長歷程中的心理變遷;
張恩慈《糖果屋 / SUGAR HOUSE》
透過裝置藝術與軟雕塑,對比柔軟材質與危險元素,隱喻戰爭創傷的遺留;
黃彥超《就戴著閃爍望遠鏡 / Wearing a scintillation telescope》
透過感官經驗,呈現動態線條與螢光色彩,形成一種視覺韻律。
《史萊姆鴨 / Slime Duck》
則利用回收塑料拼裝成擬人化身體,展現衝突與無力感;
陳永賢《陰極射線管秘境 / Mysterious Lane of Cathode Ray Tube》
則從電子射線、示波器等媒體技術出發,探索影像傳播與社會隱喻的關聯;
林彥伶《永生樹 / Tree of Hope》
以樹木象徵生態與靈性,體現生命的循環與重生;
潘勁《古沉船重築計畫 - 羅發號 / Ancient Shipwreck Modeling - "Rover"》
則透過臺灣水下考古遺跡,呈現戰爭記憶與殖民歷史的隱喻,
反映海洋文化與政治裂變的交錯;
洪翔《地號177 / Land Serial No.177》
透過混凝土建築裝置與錄像,再現個人記憶中的城市景象,
揭示都市發展與個人情感的交織;
張靜莉《光的隱喻 / Metaphor of the Light》
以絲線呈現「光的形狀」,探討自然與人造光源的互動,
傳達光的流動性與強度;
何恭譱《圓周震盪 / Oscillate Circle》
則以聲音裝置藝術結合電子合成、取樣技術,
營造沈浸式的聲響體驗,探索聲音與情感記憶的聯繫。
本展透過時間、空間與感知的互動,
帶領觀眾進入一場跨越感官、身體與現實邊界的沉浸之旅。
展覽不僅挑戰我們對於感知的理解,
也揭示藝術如何拓展身體與知覺的無限可能,
並回應當代社會環境下的感知經驗。
邀請所有對當代藝術與感知哲學有興趣的觀眾,
共同探索「感知的輪廓線」。
開幕|4/19 (六) 13:00-15:00
展期|114/04/19 - 114/05/18 (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)
時間|週二 - 週日 09:00 - 17:30
地點|101展覽室